篆书系统入门(篆书16帖)作品选
图片
讲师:山阳金鼎
(VX:shanyangjinding)
经过大概两个半月的学习,我们从3000年前的金文,一步一步走到清代篆书,对各朝代的代表性篆书都进行了梳理及切身的体验,我们可以站在山之巅——真正睁开双眼去俯瞰整个篆书的用笔、结构及由此导致的风格的发展史,大致知道各个碑帖及书家是通过什么手法塑造风格的,也知道学习时要学习什么,也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向,如此等等。。。
有同学说:“真快啊!”
是的,确实是挺快的,3000年的篆书发展史,我们只用了2个多月就体会完了,哈哈哈~
学习时长:0基础2个月
目的:
1、重塑用笔,打破陈旧认知
2、锤炼精准临摹能力
3、俯瞰3000年的篆书发展
4、明确哪些帖适合当下的自己,以进行深入学习
5、以16幅作品滋养综合能力
6、清楚树立风格的方法
课程所涉及经典碑帖:
图片
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品吧!~
《散氏盘》作品“执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阿甲同学说:
“杨老师带着我们领略了古代中国文字的变迁,历时二个多月涉略了从甲骨文开始的古文字,对大小篆其中十六个碑帖的心追手摹,更加深了对篆书艺术的认知和喜欢度,这是一次快乐的文化之旅,同学们称之为玩书法,感谢老师!~”
《墙盘》作品“永受宏福”:
图片
图片
图片
豆豆同学说:
首先有幸遇到这样有责任,有耐心的老师!其次感谢老师认真,扎实的学院派教学风格,让我在短时间内了解了篆书的发展,也让我在短时间内与古人对话,虽然我学的不是很好,但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那种质朴美,也使我学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谢谢老师!
《陈曼簠》作品“永保康德”:
图片
图片
图片
悟灵上苑同学说:
我很喜欢篆书,曾在网上零零星星地听过一些公开课,但从未进班学习过,因学画画没时间及精力再学习书法,尽管她是我的心仪、向往。
前段时间听说金鼎老师要开篆书16帖学习班,将从3000年前的金文到清代篆书,对各朝代的代表性篆书进行梳理学习的消息后,便毅然决然地报名学习。
进班2个多月金鼎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西周的散氏盘、墙盘,东周的石鼓文、陈曼簠,秦峄山碑、秦诏版,汉袁安碑、新莽嘉量、张迁碑碑额,三国吴 天发神谶碑,唐李阳冰的三坟记,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徐三明篆书,并进行了切身的体验,我们可以站在山之巅——真正睁开双眼去俯瞰整个篆书的用笔、结构及由此导致的风格的发展史,大致知道各个碑帖及书家是通过什么手法塑造风格的。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篆书审美,从殷商-邲其三器到清代篆书,使我们对3000年篆书发展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学习了笔法知识,如执笔和坐姿、中锋和侧锋、如何调锋-起笔、横竖线中锋及稳定性的练习,老师并将这些笔法知识贯穿整个讲座中。
金鼎老师教学认真、严谨、活泼,对学员亲切、热情、负责,未能及时交作业的学员,老师让私下微信交;点评课使学员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更进一步了解掌握碑帖。
老师出色的教学,使我收获颇丰,画画课程结束后回来继续跟金鼎老师学书法,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石鼓文》作品“授之以渔”:
图片
图片
图片
怀特同学说:
篆书是基本功,一辈子也结束不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日葵同学说:
二个月的篆书16贴的单字小作品学习,我们对篆书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金文大篆的自由呆萌,到秦小篆结体上的秩序感→汉篆加入隶的元素→清篆的书写性,个性化,不经意间就穿越了3000多年的篆书发展史。
金石之乐,书画之缘。跟着老师继续学习。
《峄山碑》作品“金石之乐”:
图片
图片
一嵐同学说:
写的时候很过瘾,千挑万选的内容,百里挑一的碑帖,作品出炉后即使有种种技不如人的遗憾,也为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悦!每幅作品都尽力地打磨(除了老辣的吴氏篆书,臣妾确实做不到)笔画,结构,章法,选择适合的作品纸,认真地听讲,反复地研习.......没想到篆书可以这么精神,这么苍劲,这么秀美,这么让人爱不释手,感觉没写够,但是时间不够,很多细节没有练好,可是也足以让我领略了篆书之美和丰富。
很喜欢这种小试牛刀的学习,感谢老师的精益求精和耐心指导!
图片
图片
宝华同学说:
跟着杨老师学习各朝代的代表性篆书,让我们领略各朝代的篆书特点:周朝金文的线条富有立体感,笔画粗,圆笔多,字画丰腴,体势凝重;秦小篆线条柔美,圆转略带弧线,粗细均匀,形体呈竖长形,结构整齐匀称;汉篆整体方正,方笔较多;唐铁线篆,笔画纤细,刚劲有力,粗细均匀,线条流畅;清篆,提按、起笔收笔笔触形态变化丰富。
通过学习书写创作16幅篆书小作品,使我学到了各朝代篆书的用笔、结构和创作技巧,也提高了对篆书的审美水平。谢谢杨老师的辛勤教导!
《新莽嘉量》作品“天命有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廖定琦同学说:
通过两个半月的学习,对篆书3000年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对16种碑帖的特点和精选字的临摹,对篆书用笔有点体会。在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对读帖、临摹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临摹后自挑毛病、自我修正,逐步提高这个环节相当重要,也很有成效。从开始临摹不准,到最后两次作业的临摹较好,就是最好的例子。
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抓共性的东西,抓大放小,教方法。
谢谢老师两个半月品陪伴!
《张迁碑碑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剑成同学说:
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说法。“我们可以站在山之巅——真正睁开双眼俯瞰整个篆书的用笔,结构及由此导致风格的发展史。”老师把3000年前的篆书发展史,以总结浓缩的方式,让我们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篆书各个朝代发展及演变过程,这种形式非常好,如再多些书法史就更好了!学习起来轻松有趣味不枯燥。真心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指导!!
《天发神谶碑》作品“将军”:
图片
图片
水墨人家同学说: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它的基因是篆隶书和章草。谢谢老师从篆书入手,引领我们窥探几千年来统领书法发展潮流的篆书,在它的产生及演变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书写风格。从上而下学书法,变枯燥繁杂的学习为轻松的、容易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米同学说:
通过朋友的链接,点进金鼎老师的直播间,便被深深吸引。老师渊博的学识与真诚的教学态度,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篆书的认知。
三个月的学习,老师带着我们梳理三千年篆书史的脉络:从甲骨的质朴、金文的厚重,到小篆的规整,每种字体都藏着时代的印记。老师细致拆解了各体技法,中锋运笔,转与折,字形的想象,章法的布置等等。我由于其他原因只完成了8周的作品作业。但仍觉得收获很大。这份收获不止于技法,更在于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文化温度,感谢这场因朋友引荐而开启的缘分。后续会继续书法的学习。
《李阳冰篆书》作品“於穆不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LiLY同学说:
从第一次跟着金鼎老师学张迁到今天的篆书,从书法美学到整个篆书的发展史,从各个碑帖字的结构和用笔,一条清晰的书法学习的道路,干货满满,收获多多。看到了自己之前学习书法的迷茫及弯路,对于书法业余学习者,希望在金鼎老师的指导下,能更精进系统地学习。谢谢老师。
《邓石如篆书》作品“修柯戛云”:
图片
图片
邱红同学说: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之前写写楷书。一直觉得篆书可望不可及、不敢写也不知道怎么写。两个月前有幸报了金鼎老师的篆书系统入门课程,学习了篆书的演变史、篆书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用笔技巧。老师的专业能力强、课程讲解很精到、也很风趣。感谢金鼎老师的付出!
图片
图片
slp同学说:
杨老师,您辛苦了!这两个半月的篆书之旅,就像手持时光之钥,在您的指引下开启了三千年金石宝库!从商周青铜的庄重神秘,到秦汉玉箸的典雅端庄,再到清代笔墨的个性张扬,您用生动比喻化解晦涩,以精准示范传递神韵。最难忘您说的'临帖是与古人促膝长谈',让我真正读懂了篆书背后的文人风骨。这份穿越时空的感动,必将永远铭刻心间。感恩遇见,期待再次根您学习更多的书法奥秘!
《吴昌硕篆书》作品“金石乐、书画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地平线同学说:
跟着老师学习篆书这段日子里,我对篆书有了更深的了解,非常感谢老师的每节课的详细示范和细致的讲解,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和付出!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中,我收获满满感受很深,只是期间练习的少不够努力,每次作业写的不好、实在对不起老师!还想继续跟随老师继续学习!
《徐三庚篆书》作品“明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冼伟明同学说:
通过2个多月篆书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对汉字的态度。过去视而不见的偏旁部首,现在都成了有血有肉的文化生命。'水'部的波浪线是黄河的奔流,'火'部的跳动点是先民钻木取火的光亮,'心'部的曲线是内在情感的脉动。这种觉醒带来某种文化乡愁,使我每次提笔都像在寻找失落的文明记忆。当我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个标准的字时,感受到的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与古老智慧取得联系的喜悦。感谢老师天私教导。饮水打井,书随金鼎!
《赵之谦篆书》作品“积学所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完《篆书系统入门课》同学们的作品,是不是觉得大家写的还不错呢,每一个帖,都是大家第一次写哦!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有两条路:要么是先博后专,要么是先专后博,但无论那条路,都绕不开站在宏观的视角去认识一下相关书体的各碑帖,这样才能有全局观,才知道抓“主脉络”,才知道哪些可以融合,哪些不好融合,进而规划出自己想要的路子,而且还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碑帖以节省时间,大家觉得呢?
好消息是本课程要再次开设喽!如果大家想学习本课程,请扫码咨询(此系列课程为普及类课程,全程半价)~:
课程咨询
长按扫码添加讲师!~
谢谢大家观看,回见!如果觉得不错,请点击一下右下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尚竞配资-股票开户办理-配资世界门户首页-专业炒股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